鍍鎳
通過電解或化學方法在金屬或某些非金屬上鍍上一層鎳的方法,稱為鍍鎳。鍍鎳分電鍍鎳和化學鍍鎳。電鍍鎳是在由鎳鹽(稱主鹽)、導電鹽、pH緩沖劑、潤濕劑組成的電解液中,陽極用金屬鎳,陰極為鍍件,通以直流電,在陰極(鍍件)上沉積上一層均勻、致密的鎳鍍層。從加有光亮劑的鍍液中獲得的是亮鎳,而在沒有加入光亮劑的電解液中獲得的是暗鎳。
鍍鎳加工化學鍍又稱為無電解鍍(Electroless plating),也可以稱為自催化電鍍(Autocatalytic plating)。具體過程是指:在一定條件下,水溶液中的金屬離子被還原劑還原,并且沉淀到固態基體表面上的過程。ASTM B374(ASTM,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)中定義為Autocatalytic plating is “deposition of a metallic coating by a controlled chemical reduction that is catalyzed by the metal or alloy being deposited”。這一過程與置換鍍不同,其鍍層是可以不斷增厚的,且施鍍金屬本身也具有催化能力。
發展簡史
鍍鎳溶液的歷史與電鍍相比,比較短暫,在國外其應用到工業僅僅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。 1844年,A.Wurtz發現金屬鎳可以從金屬鎳鹽的水溶液中被次磷酸鹽還原而沉積出來?;瘜W鍍鎳技術的發現并使它應用至今是在1944年,美國國家標準局的A.Brenner和G.Riddell的發現,弄清楚了形成涂層的催化特性,發現了沉積非粉末狀鎳的方法,使化學鍍鎳技術工業應用有了可能性。但那時的化學鍍鎳溶液不穩定,因此嚴格意義上講沒有實際價值。 化學鍍鎳工藝的應用比實驗室研究成果晚了近十年。美國通用運輸公司對這種工藝發生了興趣,他們想在運輸燒堿筒的內表面鍍鎳,而普通的電鍍方法無法實現,五年后他們研究了發展了化學鍍鎳磷合金的技術、公布了許多專利。1955年造成了他們的一條試驗生產線,并制成了商業性有用的化學鍍鎳溶液,這種化學鍍鎳溶液的商業名稱為“Kanigen”.國外,特別是美國、日本、德國化學鍍鎳已經成為十分成熟的高新技術,在各個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我國的化學鍍鎳工業化生產起步較晚,但近幾年的發展十分迅速,不僅有大量的論文發表,還舉行了全國性的化學鍍會議,據第五屆化學鍍年會發表文章的統計就已經有300多家廠家,但這一數字在當時應是為保守的。據推測國內每年的化學鍍鎳市場總規模應在300億元左右,并且以每年10%~15%的速度發展。